閃文集 Ⅲ
47
遼史記載,在介紹官員的專長時,有時要加上一筆:
「
通契丹文
字」
,
可見懂契丹文的人還真的是鳳毛麟角。契丹人做了不聰明的
事,嚴格限制契丹文化的傳佈,不准踏出國門,以致於到了元朝,
幾乎沒有人認識契丹文,今日殘留的契丹文獻主要是石刻碑銘。
另一個例子是西夏,屬漢藏語系的羌語支,文字大概創於
1036
年。沈括在《夢溪筆談》寫著:
「
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創造番
書,獨局一樓上,累年方成,至是獻之。」
所謂「番書」,就是西
夏文字,由大夏國主李元昊的大臣費時三年創製而成,今日能辨識
的約六千餘字。李元昊在推廣文字上,比耶律阿保機有頭腦,印行
了字典,方便普羅大眾學習西夏文,且無論佛經、詔令、民間書
信,均要求以西夏文書寫。直到明朝中葉,還有人以西夏文刻於經
幢,當時距創造文字之時已歷經約五百多年。以當年西夏的格局,
實在沒有資格成為王朝,卻又偏偏扼守了中原通往西方之路,鄰近
強國(如大遼)應該很有動機將之滅掉。但西夏竟然仍能屹立不搖
近三百年,林某人猜測,主要是因其用心耕耘西夏文字,團結人
民。西夏最後一任皇帝李睍在被蒙古人屠殺前,仍然拼命保存西夏
文物(我記得曾讀過李睍保存文物的記載,但現已找不到參考資
料),是很有遠見的人。不過以林某人淺見,西夏文字的設計是相
當差勁的。其結構多模仿「會意」和「形聲」漢字,筆劃繁冗,單
純字較少,由兩個字甚至三、四個字合成一字者居多數,就連漢字
中書寫最為簡單的數字,到了西夏文裡筆劃也相當繁雜。由於筆劃
繁多,結構複雜,多數字都在十劃以上,認記、書寫都有一定難
度。戲曲《楊家將》描述北宋時期,西夏犯境。穆桂英等十二名楊
門女將奉命出征西夏,行前還得惡補一番西夏文,吃足苦頭。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