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Ⅲ
162
馬克型坦克車在實際戰爭的迫切需求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
(
圖九為馬克
IV)
而最需要改進的項目,當然包括通訊設施。馬克一
號車內有四位成員,由於空間限制,彼此只能有極少的通訊互動。
車長一般以敲打駕駛員左右肩膀的方式,指揮行進方向。對外界則
全無通訊,主要靠手語及旗語
(
Semaphore Flags)
必要時則跳下車去
對方的坦克車說話。若要向總部報告,則由坦克車的視窗裂縫放出
通信鴿。馬克系列的通訊方式,十餘年來,一直無法突破。
1930
年至
1950
年這段期間,坦克車的通訊方式開始大幅度改進,
終於有內部通話的對講機裝置,並且有無線電可對外和步兵連繫。這
要歸功於美國通訊部隊少校阿姆斯壯
(
Edwin H. Armstrong
1890 –1954
參見圖十
)
1930
年代初期,阿姆斯壯研發出
FM (Frequency Modulated)
線電技術,很有效的將車輛
無線傳輸的噪音濾掉。這項
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
使用於美國陸軍,自然也包
括坦克車通訊。
坦克車大致會配備二到
三套無線通訊管道。然而目視通訊仍然還被使用,因為坦克車內的格
格聲響如果太大,還是會吵得讓無線電毫無用武之地。為了提升通話
品質,坦克車內的通話過程仍必須嚴格遵循所謂的「無線通話程序」
(
Radio Voice Procedure)
軍事行動時的通話,不會採用一般電話點對點
的方式,而是許多人可以同時參與的對講機
(
Push-to-Talk
簡稱
PTT)
式。
PTT
通訊有協調通話的必要,因此無線通話程序有如下的規則
:
話前先聽
(
不要搶話
)
講話時要慢且清晰
(
戰況火燒屁股時可能慢不下
圖十
:
阿姆斯壯
(
Edwin H. Armstrong
1890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