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Ⅲ
36
(
Rene Etiemble
1909
2002
參見圖七
(
))
指出「所謂古騰堡可能是印
刷術的發明人」是歐洲本位主義的欺騙行為。根據沈括
(1031
1059
參見圖七
(
))
的《夢溪筆談》,最早的活字印刷起源於
1040
年(宋
朝),當時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替代了雕版印刷術。其後歷
代出現各種活字鑄造技術,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木頭、陶土、陶瓷、銅
等。然而活字印刷在中國並未流行,仍然以雕版印刷為主。畢昇只是
一位工匠,歷史文獻上甚至未曾保存他的完整生平事蹟及肖像。若非
當官的沈括幫他記上一筆,後世可能根本不知道畢昇是何許人也。因
此儘管中國比歐洲早四百年發明活字印刷術,成就卻被漠視。近代的
活字印刷術發明仍然歸功於古騰堡。
其實高麗人早在
1403
年就開始廣泛使用活字印刷術,較古騰堡
早了
50
餘年。當時高麗是明朝的藩屬,身為宗主的永樂帝
(
朱棣;
1360
1424)
只好在印書上花更多的錢,以免被藩屬比下去
[
文獻
]
活字印刷不易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和文字的結構有關。現存文字
系統中,漢字是極少數的「非拼音文字」,其文字來源的傳說相當
有趣,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倉頡造字」。《淮南子‧本經》
中記載: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有了漢字之後,
天上為何要掉麵包(粟米),鬼怪又有啥好哭的?原來是
造化不
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人們能利用
文字累積經驗,能力就變強,連鬼都嚇哭啦。東漢許慎的《說文
解字序》中記載: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
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中國文字的構造有「六書」,其中的「象
形」和「指事」是字形不能再加以分解的單獨體,稱為「文」;
會意」和「形聲」則是字形可以分解的複合體,稱為「字」
[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