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
P. 28
科學人文 「我不相信教學創新就可以直接讓人轉變,教育是慢慢薰陶的結 果,若說對於教學有些不滿意,那多半只是個人喜歡的重點不同 而已」。楊倍昌教授認為在教學上,思辯能力的訓練,和認識已 有的知識,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前者在意的是怕學而不思則罔, 後者的要求是多認識草木鳥獸之名,以免淪為思而不學則殆,各 有好處。 致力研究微生物免疫學領域的楊倍昌教授,在漫長的研究生涯裡, 始終思考科學活動與生物、自然運行間,是否有依循一套什麼規 則?他指出,現在生物醫學發展隨著西方科技的進展,我們時常 面臨物化傾向思維所延伸出諸多問題,如醫病的衝突、倫理的兩 難等。若能以醫療、科技與社會學程為架構,提出跨領域學程教 學計畫,則可以支援醫學人文不足的困境,這也是致力研究社會 科技與醫療研究的核心精神。 他說,醫學院學生應重視科學知識的思維結構,教學上多利用生 物科學的研究資料為素材,磨練學生的研究邏輯,期盼他們之後 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楊倍昌教授認為,一個科學家的養成教育 是以研究、發現新知為主軸。科學知識包含許多細節及瑣碎的驗 證,而這些內容,常常讓一般人覺得無趣、難以理解。但專家與 非專家之間的爭議,不見得能用專家之間討論爭議的方式來解決。 若能透過簡單的語言,介紹專業的知識,比較容易讓大眾聽得懂, 且不覺得枯燥。 談起成大基礎醫學研究所,楊倍昌教授指出,每一次上課都在思 考,該如何授課比較恰當,也因為這樣,一直在考慮在課程中該 提什麼內容。例如,如何寫出一個東方人的論點,讓人讀起來覺 得新穎有趣、自得其樂,但是其他文化的人又無法做到。 楊倍昌教授闡述做學問的「三性與三不信」,他認為,做學問或 教學應該要有「自主性、在地性、公共性」,不能迷信潮流、迷 信職位、迷信速食主義。而且,不只單方要求學生,更要反求諸己。 在我們所學的中國文化傳統裡,比較強調的是崇古,與自我修練。 以前,在建立文化知識的架構中,從格物、致知、齊家、治國、 平天下那些東西其實都是很遠端的理想,想了一大堆,其實都只 是繞著個人自己。這個文化系統,常忘記在人的互動過程裡,是 需要一些溝通技能,也需要基礎學習。 楊倍昌教授在《共想邏輯:實驗室裡的推理週記》書中提到,邏 輯是建立科學的遊戲規則,應該是通用的。只是生物科學家閱讀 哲學家寫的邏輯學,常常會覺得奇怪,怎麼跟「自己以為」的邏 輯不一樣。就算勉強讀完整本學院正統的邏輯學,也不知道那些 邏輯規則,到底跟自己日常的研究有什麼關係。似乎哲學家與科 學家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一樣。」他強調,「邏輯」背後的精神, 是符合現代科學物質主義的。無論是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應該適 時停下來思考,如此做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做的事,要合「目 楊倍昌 教授 經歷 : 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理事長 成功大學 STM(社會、科技與醫療)研究 中心主任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所長 成功大學醫學院研究發展分處主任 成功大學醫學院視聽中心主任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中心執行秘書 現職 :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25 ∣科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