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
P. 10

歷任所長專訪 張文昌院士,留學日本,後在美國深造,其專長在於「花生四烯 酸代謝物」(eicosanoids)的各種機制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醫學 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形容張文昌院士,是個在論文發表上進步 神速的人,研究領域可以隨時拓寬新的路線,並且在每個領域造 詣都頗深。 張文昌院士回憶當時整個醫學的進展,進步非常快,從 1970 年 代,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學,就開始在起步了。當時 基礎醫學研究的主流是在細胞生物學,像是賀爾蒙在細胞裡面傳 遞的方式,針對其傳遞機制,則要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做探討, 並研究基因、蛋白質的調控。接著在 2000 年更延伸到基因體學, 整個時代的變化,也成為當初醫學院成立時的考量重點。 張文昌院士指出,在醫學院裡,任何專業的基礎研究,基本上都 要接觸到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學。例如,生化學去看 一個蛋白質的合成及作用機制 藥理學則探討藥物如何作用在細 胞,如何調控基因的改變 研究內容雖然是不同的專長,但是要 做深入的研究,都是建構在基礎醫學上。 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跟基因學,其實不只都應用在基礎醫學, 且也是應用在臨床醫學的領域。當時醫學院同仁也開始考量對研 究生的教育,是不是還是要那麼保守,各學科各自成立一個博士 班自己指導就好?還是要集結近 60 位老師,不同的專長,共同來 成立基礎醫學研究所? 醫學院同仁與黃崑巖院長多次討論後,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接 受基礎醫學研究所的概念。張文昌院士認為當時這個成立,對成 大醫學院在教學研究上、研究生的人才培育上,及老師們研究進 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確定整合多個專業領域成立基醫所後,發現也有臨床醫師來就讀, 當時也有一些臨床醫師的共同指導教授,也會一同參與專題研究, 有了不同背景老師的參與,在對學生的指導上,就可以呈現不一 樣的觀點。 此外,張文昌院士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基醫所研究生開始唸 博士班後,就會成立一個論文指導委員會,論文指導委員會的組 成,除了學生的指導教授外,基醫所會聘請相關研究論文的其他 系所老師來加入,當然也可以邀聘學校外面的老師,5 個論文指導 委員會的委員,相對就會比較客觀,對學生的指導也較多面向。 張文昌院士曾擔任過科技部 ( 時稱國科會 ) 生物處處長及副主委, 負責推動一些台灣的生命科學的發展,包括一些國家型計畫。張 文昌院士強調,基礎醫學研究所跟臨床醫學研究所的互動非常重 要。即使在做研究,研究計畫都需要一些臨床實證,基礎研究應 張文昌 院士 基醫所所長任期:83 10~88 10 10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成功大學名譽特聘講座 中央研究院院士 用到臨床研究。因此,在擔任成大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期間,也 多以這樣的原則,鼓勵所上學生,因應現在生物醫學的領域的發 展,思考如何從基礎到臨床的應用,如何的結合。 7 ∣歷任所長專訪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