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Ⅲ
89
彈珠汽水是英國人科德
(
Hiram
Codd
;
1838 –1887
;
參見圖十
(
左
))
於
1872
年的發明,稱為科德瓶
(
Codd bottle)
。
原理是利用蘇打水
內氣體壓力,將瓶內玻璃珠頂住
瓶口,取代當時以軟木塞封口的
技術。彈珠汽水的瓶身為玻璃所
製,像美女身材般的分成兩段。
上段是瓶頸,瓶口有一圈塑膠環,用來卡住玻璃珠。瓶頸兩側內
凹,彈珠落下時只會在上半部滾來滾去,而不會掉落下半部
(
參見圖
十
(
右
))
。
1876
年日本人採用科德瓶製造瓶裝檸檬水
(
亦即「那姆內」
;
日本外來語是ラムネ
)
,
必須加入二氧化碳,以其壓力來封口。二氧
化碳能降溫,因此冰涼可口,成為大受歡迎的檸檬口味碳酸飲料。
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軍艦上都設有生產彈珠汽水的設備,以提升
日本海軍戰力。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後,日本軍人竹中信景無意發現蘇澳冷泉
的泉水清涼可飲,還略微甘甜。於是有一群桃太郎學者投入冷泉的
研究,共發表五篇和蘇澳冷泉相關的學術論文,發現冷泉竟然是碳
酸水,可以不需人工打入二氧化碳,真是妙哉。趕緊成立台灣第一
座彈珠汽水工廠,賣起汽水。這個工廠直到
1948
年才關門打烊。
比起日本人,台灣同胞的科學研究精神就差了一截。早期蘇澳居
民觀察到冷泉中並無魚蝦生長,而昆蟲掉入水中,竟然會死翹翹,因
此認為是有毒的泉水,不敢靠近。其實只要做化學分析,就會知道這
是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結果。
1873
年「牡丹社事件」爆發,日本準備
圖十
: (
左
)
科德
(
Hiram Codd
;
1838 –1887)
;
(
右
)
科德瓶的玻璃珠封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