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刑事雙月刊_102.indd
59 寰宇交流 Communication 職前經驗 等待甄試結果出爐到職前訓練的這段時間,作 者一方面需要結束手邊工作,為本職劃下暫時的句 點。另一方面,則需要積極整備,迎接即將面臨的 駐外工作。這段從舊職務過渡到新職務的時期,作 者即將從國家場域進入到跨境場域,更是第一次從 事駐外工作,如何能夠順利通過挑戰,作者認為赴 任前所累積的各種經驗,應當發揮效果。 誠如蔡副署長蒼柏主編之《刑事偵防實務之打 擊跨境犯罪實務》,以及本刊物第 78 期〈從事第一 線偵查工作的信念〉、第 81 期〈當官僚遇上專家後 的抉擇〉所述,「經驗」或是法國社會學家 Pierre Bourdieu 所稱之「實務感」( habitus ),乃係實 務工作者在任何場域中長期實作後所產生一種驅動 實務工作者無論如何都必須完成某類型實作的傾向 與感覺。簡言之,實務感的形成,並非累積的成果, 而是熟練各種方法的結果。好比武俠小說裏的劍客 在面對武力威脅時,儘管不記得一招半式,身體仍 會不由自主且融會貫通地舞動起來;又或者是「人 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受,更是實務工作者在場 域賴以生存的保證。此外,實務感不會因為實務工 作者換了機關、單位或業務分工,就消逝而不復存 在,只會對於新職場環境裏的實作,產生或強或弱 的影響。 例如,資訊(或情資)交換,在警政合作場域 中,通常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實作項目。但是,資 訊(或情資)交換,並非警政合作場域的專利,而 係普遍存在於行政與刑事司法場域之中。其實踐的 方式,可以由承辦人收到一件公文(或犯罪情資) 開始:首先瞭解公文(或犯罪情資)的目的,再針 對目的進行資訊(或情資)蒐集與分析後,一方面 運用於製作簽文、函稿(或偵查報告),並通過第 一、二層決行者之審核,最後據以執行(偵查)計 畫,或是與受文單位進行公文交換,或與他國友軍 進行資訊(或情資)交換。二方面,承辦人可以預 期該等資訊(或情資)及其分析結果能夠被應用於 處理下件公文(或案件),因此分門別類地將其儲 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當承辦人處理公文的年資 愈久,其受到行政、刑事司法、警政合作等三種場 域交互影響程度不一,就會影響其對待資訊(或情 資)的態度,進而形塑出不同的工作性格。例如, 身處在警政合作場域中,可能生成公文收發者之性 格,只將資訊(或情資)交換之請求視為一種文書, 除了從事文件收發之外,不再從事客製化或賦予資 訊(或情資)更多價值的工作。 作者在刑事警察局服務期間所養成對待資訊 (或情資)的傾向,曾按職涯發展時序整理如下: 一、內勤服務階段: 作者善用他單位的資訊(或情 資),認為承辦人不能只是剪下、複製與貼上, 應在蒐集、儲存與運用資訊(或情資)的過程, 感受資訊(或情資)所散發的溫度、意義與重 要性,進而發揮資訊(或情資)整合的效益。 二、外勤服務階段: 作者視證據即資訊(或情資), 並認為破案之所以能夠被期待,不是因為偵查 人員發現關鍵證據,而是熟練蒐證方法,才能 蒐集到關鍵證據。對於從內勤轉換至外勤的人 員而言,蒐證能力的養成,實係將內勤處理資 訊(或情資)的能力運用於案件偵辦。 三、接觸跨境事務階段: 作者重視賦予資訊(或情 資)更多(文化)價值,認為資訊(或情資) 交換是為了與友軍合作辦案。因此,對於友軍 的請求,除了有效回應之外,更需要重視彼此 文化間的差異。雖然作者身處境內,仍把握各 種出國機會,親身感受並內化異國文化,以深 化友軍情誼利於後續合作。 縱觀上述歷程,作者自進入刑事警察局服務, 便學習以蒐集、儲存與運用等方法來處理資訊(或 情資),迄今尚未改變。唯一的變化在於作者於轉 換場域的過程中,需要學習適應不同屬性的資訊 (或情資),並找到合宜的處理工具,同時在處理 時累積實務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