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了由一般大學 、 科技大學與博物館所組成的 7 群研究團隊 , 重點在 「 以人為本 」 之臺灣 未來重要優勢前沿科技重點領域 「 人工智慧 」 及 「 生技醫藥 」 轉化之主題素材 ; 研發創 新教育資源 40 套模組 / 件 , 形式多元 ( 涵蓋有 : 課程模組 、 評量測驗 / 學習單 、 實體教具 、 大型互動操作展示單元 、 教學短片 / 動畫 / 投影片 、 APP 軟體 、 實驗包 / 動手做材料包 、 教師手冊 、 口袋書 、 問卷調查 ) , 已轉化成果 ; 團隊共建立有 8 大資訊服務網站 ; 另推廣 活動 73 場共觸及 2 萬 4 , 629 人次 。 ( 五 ) 科普教育 中研院 於 106 年成立科普平台 《 研之有物 》, 將中研院研究人員的學術研究 、 人物 訪談或新奇發現 , 藉由輕鬆 、 活潑的風格 , 以生動的描述與口吻 , 介紹給社會大眾 。 嗣 後於 107 年 7 月出版 《 研之有物-穿越古今 ! 中研院的 25 堂人文公開課 》 實體書 , 用 更簡潔易懂的文字 , 帶領讀者通往博大精深的研究世界 , 以啟發臺灣新生代對科學研究 的嚮往和追尋 , 進而投入尖端學術的行列 。 另一方面 , 中研院定期舉辦 「 知識饗宴暨故院長科普講座 」, 106 年起並增加於中 研院臉書及 YouTube 等社群媒體進行直播 。 此外 , 108 年 1 月更成立 Instagram , 藉 由圖像更能與新世代產生共鳴 。 近年來 , 為讓各地民眾有更多機會瞭解中研院的研究成 果 , 自 107 年起舉辦跨縣市科普演講 , 已分別至臺南 、 花蓮 、 臺中及屏東等地舉辦 , 深 獲民眾及年輕學子喜愛 。 今 ( 109 ) 年規劃辦理 3 場 , 將分別於臺東 、 桃園及嘉義舉辦 , 本次活動更與大愛電視台 「 人文講堂 」 合作 , 邀請講者錄製 24 分鐘演講並與現場觀眾互 動 、 創造更多元訊息分享管道 。 此外 , 自 87 年起 , 每年辦理的 「 院區開放參觀活動 」, 提供民眾更多元方式 、 近距離接觸中研院各領域學術研究及成果 。 108 年的院區開放日 , 更結合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 , 舉辦 「 黑洞特展 」。 共有超過 300 場科普活動 , 全國 高中 ( 職 ) 以上學校計有 85 個團體 , 總參觀數逾 21 萬人次 , 突破新高 。 科技部 持續辦理科普活動 , 將科學知識以多元管道融入全民生活圈 , 分述如下 : 1 . 啟發科學探索 :「 科普環島列車 」 串聯各縣市全民科學週活動 , 隨著列車行駛 將科學知識能量帶入偏遠地區 , 另透過線上影視平台整合科技部補助製播的科 普影片 , 以利民眾隨時隨地接觸科學 。 2 . 提升科學理解 : 辦理主題科學日系列活動與講座 。 3 . 促進科學溝通 :「 Ki ss Sc ience ─科學開門 , 青春不悶 」 活動開放大型科研場 域參觀 , 讓社會大眾親臨實境體驗科學 , 促進科學與公眾之雙向交流 。 教育部 為提升學生能源知識及素養 , 透過多元方式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能源類別及 性質 , 發展 「 臺灣能 」 教育影片及 「 與能同行 」 桌遊 , 建立能源教育資源 , 提供教師可 運用在課堂中 ,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學生與現實生活中的情境連結 , 幫助學生連結到過 101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